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

放生


炎熱的新店碧潭的渡船口,一群人正忙著由一輛貨車上,將一袋袋的小吳郭魚,以接力的方式將他們傳遞到水邊,應有十幾袋之多。這一群人有老有少,有年輕人,還有一位出家人。頂著大太陽,辛苦的在發其慈悲心,願這些小魚不要入人口,可在河裡、溪裡,快樂悠游的長大,隔著不到一百公尺的堤岸邊,卻有著另一群人執竿垂釣,畫面呈現強烈的對比。

我在岸上看著這群人,這是一種奇怪的感覺。有人以放生為慈悲的事業,有人卻以垂釣的生活的樂趣,在同一地點上,放下去的不知會不會在數分鐘後成為被釣上來的?

其實我真正在意的倒不是垂釣者,而是放生者。放生是偉大的慈悲事業,民胞物與、悲天憫人,讓我門懂得愛己愛人愛萬物。只是當要放生之時,是否有多作適合的考慮與思索?就眼前的景象來看,我思索了幾個問題

1. 放生的物種對不對?
吳郭魚並非臺灣的原生種魚類,曾幾何時由於我們的不小心,讓它攻城掠地成功,成為大小河川內的強勢者,反倒是原生種的魚類,在吳郭魚的掠奪下,成為弱勢者,甚至無以生存,放生的美意反成為和川生態系的屠殺。不知佛祖是否也為那些無辜的原住者掉眼淚?

2. 放生的水域對不對?
已在這裡看過好幾次放生,曾有人放生鰻魚和牛蛙,最後的結果不是因環境的的關係而葬身河裡,污染河域,便是成為饕客的饗宴。當然吳郭魚的適應環境能力強,但也不保證所有被放生者,可以全然存活。何況它還有誨滅其它魚種的侵略性。

3. 放生物種的取得?
非常明顯的這些被拿來放生的數以千計的魚,絕不是自然環境的產物,只是商業行為下的產品。放生行為愈多,用來放生的產品數量也愈多,這是個供需的循環,間接的對生態也造成影響,若是區育性的原生種,被放生於屬於其的區域,影響或許較小。若是放生在不對的地方,反是生態的屠殺,那放生的美意就成為另種業障。

或許當我們要做某些慈悲事業時,應慎思一下是不是做對了!

沒有留言: